(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游过月亮河》 裘山山 著 希望出版社出版
儿童文学中的创伤主题从不冰冷,而是能够成就作品的温度。《游过月亮河》就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它的温度来自爱与珍惜,更来自遭受失去至亲创伤的成人与儿童相互治愈的成长经历。
《游过月亮河》是读者跨越儿童和成人的跨界文学,作者裘山山为鲁迅文学奖得主。小说中的这条月亮河,代表了生活中创伤的冰冷以及生命之爱的温情,其中流淌的是启发成人读者与儿童读者共同成长的寻爱之旅。
月亮河是冰冷的。书中的六岁男孩儿叫陈曦光,乳名光伢子,正是月亮河爆发的特大洪水夺走了光伢子父母的生命。洪水淹没房屋,母亲拼尽全力将儿子放在木澡盆中推出窗外,光伢子最终获救,但救护他的“红一连”解放军青年战士郑直却在靠岸前被突然倒塌的房屋砸伤,牺牲在了抗洪救灾一线。感受到月亮河之冷的不只有光伢子,还有郑直的父亲郑连根。如果说突如其来的生活巨变给垂髫小儿和不惑之年的成人造成了难以修复的心灵重创,那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帮助他们游过梦魇般的月亮河,直面生活的创伤并勇敢地成长?
月亮河并非始终身着冷色调,它也是一条暖意融融的河。小说虽然以洪灾开篇,但故事中却穿插着光伢子的回忆,其中盛满了在河边玩耍的快乐回忆,还有父母对他浓浓的爱。光伢子的父亲是月亮湾的党支部书记。在光伢子的记忆里,父亲是忙碌的,但是下班之后不论多么疲惫,都会尽力陪伴儿子。在解放军战士郑直营救光伢子的那一刻,是父亲经常说的那句“解放军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解放军是我们的靠山”,让光伢子心里充满了安全感。光伢子母亲是小学教师,她每日的笑脸,让儿子明白自己是能干有用的小大人,自己画的画、做的事情、说的话都是配得到“红五星”的杰作。妈妈将充满爱与赞誉的评语写在了光伢子的图画本上,让这个被洪水浸湿的图画本有了温度,成了光伢子不断翻看抚摸的珍宝。
月亮河的冷与暖,与如何在生活的重创后重拾勇气“游过月亮河”这一问题紧密相关。对光伢子而言,父母为他树立了爱的榜样、在他内心植入了对自我与社会的信心,社会对他不离不弃、充满温情,这一切都是推助他走出精神创伤的无价财富。可以说光伢子虽然成了孤儿,却并不孤单。他身边有村干部汪伯伯,有不远万里特意赶来照顾自己的大姨,有解放军叔叔李旌,有郑连根,还有郑直的“弟弟”小狗弯弯。但是,对于郑连根而言,儿子的牺牲似乎抽干了他所有的精神。妻儿相继离去,郑连根成了“孤老头”,总是借酒浇愁,老泪纵横,看着儿子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喃喃自语。
光伢子和小狗弯弯是作者为郑连根愈合内心创伤开出的药方。在儿童文学中,儿童形象和动物之间拥有天然的联系。儿童在心理上对小动物的亲近之情,让动物形象成为儿童文学中的常客。与此同时,文学中的儿童和动物又都是经常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群体。《游过月亮河》的特殊之处在于,书中的儿童与动物绝非故事的配角,而是与书中的成人平分秋色,共同占据了叙事的中心,并且能够相互依赖、相互成全。
身为孤儿的光伢子,在与身为孤老头的郑连根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之后,就开启了一段成人与儿童相互成全、共同走出创伤的治愈之旅。郑连根会在光伢子面前自愧不如,认为自己“不坦诚、不勇敢,像个油腻的大人”。光伢子却在郑爷爷组织的班务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因为他在郑爷爷这里能够“成为大人”,正如光伢子自己所说,郑爷爷“竟要和他相互帮助,还没有哪个大人要和他相互帮助呢”。
故事接近尾声时,当光伢子不慎从树上掉入月亮河,是弯弯不断拉扯李旌的裤脚,告诉李旌光伢子有危险。最终,身在河水中的光伢子不再慌乱地扑腾,而是记起了郑爷爷在旱地上教给他的蛙泳动作。他一下一下划水的样子,被郑爷爷、李旌看在眼中。身为摄影师的解放军战士李旌也将这一幕以拍照的形式定格下来。在镜头里,李旌看到“水和天此刻竟是同色的——天蓝蓝,水蓝蓝”。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光伢子游过了心中的月亮河,扑进了阿爸阿妈的怀抱——终于能够直面父母逝世的现实,并勇敢地继续成长。也是在这一刻,同样身在水中的郑连根游过了自己心中曾经无法渡过的月亮河。郑连根、光伢子、弯弯在暖意融融的河水中洗去了创伤之尘。他们守住了逝者留下的爱之湾流,携手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成为儿童茁壮成长的基石,也能触动成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愿裘山山笔下的月亮河能够流进每位读者的心里,让所有人与自己曾经遭遇的创伤达成和解并勇敢地继续成长。